部分資料來源《財新周刊》
編輯//魚非
我一定穿越了
提前十年看到了石墨烯地暖
1
2015年的石墨烯事件
2015年關于石墨烯有過2個新聞。一是10月29日青島舉辦“2015年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",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,第一位發現石墨烯的的安德烈·蓋姆(Andre Geim)出席。接過中國企業家贈送的石墨烯理療護腰時,他意味深長的笑了。
二是11月,華為在發布Mate8之前,在微博做了造勢,說電池采用了石墨烯工藝,于是有關石墨烯研究的專家一片嘩然,隨后華為刪除了該微博,產品介紹會上也只字未提石墨烯,甚至連網站的產品描述,都沒有一點石墨烯的字眼。
▲華為mate8的發布引起石墨烯研究界的嘩然
▲部分業內專業人士關于華為利用石墨烯炒作的看法
2
市場上不可能規模出現石墨烯產品
石墨烯,是一種碳原子的片狀結構材料,是二維碳膜,盡管帶有"石墨"二字,但它跟石墨的關系也就僅限于都是C原子組成,既不依賴石墨儲量,也完全不是石墨的特性。石墨烯導電性強、可彎折、機械強度好,看起來頗有未來神奇材料的風范。
是不是看起來特別的美好?但是石墨烯的實際制取和應用卻是困難重重,甚至連華為這種大型企業,都不敢說開發并大規模應用在產品中。(地方上幾十個人的公司投資點廠房就開發出了石墨烯產品,你也敢信,你也敢用?)
首先看看我們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,第一位石墨烯的發現者安德烈·蓋姆(Andre Geim)和諾沃肖洛夫是怎么制取石墨烯的。他們采用的是機械剝離法,即用膠帶在石墨上反復粘出來的,直到一個碳原子的厚度。對,沒錯,就是這么接地氣。
▲安德烈·蓋姆(Andre Geim)和諾沃肖洛夫捐贈的石墨、石墨烯、膠帶
這樣的生產方式,做出點實驗室用品還行,但要是大規模產業化?開玩笑,這種剝離方式毫無用途。用膠帶一片一片的剝?給你一個石墨礦,你一天能剝幾片?而且剝離的失敗幾率特別高。沒有低成本的原材料來源,哪來的大規模應用?
石墨烯其他人工制取方式
我們有液相剝離法:把石墨或者類似的含碳材料放進表面張力超高的液體里,然后超聲轟炸把石墨烯雪花炸下來。
我們有化學氣相沉積法:讓含碳的氣體在銅表面上冷凝,形成的石墨烯薄層再剝下來。我們還有直接生長法,在兩層硅中間直接設法長出一層石墨烯來。
還有化學氧化還原法,靠氧原子的插入把石墨片層分離,如此等等。方法有很多,也各自有各自的適用范圍。
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真的能適合工業化大規模推廣生產的技術。而且這些方法也提取不出的高質量石墨烯。
▲顯微鏡下的一塊石墨烯,偽色標記。
每一“色塊”代表一片石墨烯“單晶”
雖然一片石墨烯的中央部分是完美的六元環,但在邊緣部分往往會被打亂,成為五元或七元環。這看起來沒啥大不了的,但是化學氣相沉積法產生的“一片”石墨烯并不真的是完整的、從一點上生長出來的一片。
它其實是多個點同時生長產生的“多晶”,而沒有辦法能保證這多個點長出來的小片都能完整對齊。于是,這些畸形環不但分布在邊緣,還存在于每“一片”這樣做出來的石墨烯內部,成為結構弱點、容易斷裂。
更糟糕的是,石墨烯的這種斷裂點不像多晶金屬那樣會自我愈合,而很可能要一直延伸下去。結果是整個石墨烯的強度要減半。也因此,由這種強度的石墨烯應用于產品中,穩定性很差。沒有低成本和高質量的石墨烯生產工藝,哪里來的規模化石墨烯產品?
3
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石墨烯產品?取暖的,護腰的,理療的。這和國人一些圖新奇的習慣有關,當一種產品競品太多,有些公司就喜歡往新鮮的熱門詞上靠,"石墨烯"火了,于是”石墨烯地暖“,"石墨烯理療儀"就出來了。炒概念也是增大利潤空間的一種方式。
▲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微納米力學中心教授朱宏偉的觀點
包括諾沃肖洛夫等人,也在各種場合明確表示,石墨烯的規模應用,在目前是沒有條件實現的,也許十年后會解決,也許時間更長,即使中國研究石墨烯的論文居世界第一,但大部分研究文章,是走偏路的,是無效的。小規模的實驗應用,也在摸索并無太大進展。
社會是不斷進步發展的,科學也逐步在各個領域不斷深入,石墨烯的低成本和高質量的問題一旦解決,應用推廣是遲早的事。但如果大規模的宣傳石墨烯產品,那就有點太穿越,太傷人智商了。
很多所謂石墨烯地暖,本身就是碳纖維地暖的異化或者石墨地暖的異化,當然,如果硬要說是石墨烯地暖也未嘗不可,畢竟石墨烯也是從石墨里剝離出來的,饅頭里放一塊肉也是肉,你說不是菜包,不是豆沙包,是肉包子,肯定也沒錯。
另外:高質量的石墨烯粉末達2000元/g,低質量的石墨烯粉末也在500元/g,對,你沒看錯,你所知道的石墨烯比黃金還貴幾倍。所以,如果你花200-400元/平能買到真正意義上的石墨烯地暖,大哥,這跟路上撿到錢一樣,你真的賺到了。